站房、機車、路徽……這些鐵路老物件歷經風霜,記載著歲月更替,更見證著中國鐵路從追趕到領跑的歷史性飛躍。透過它們,我們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一代代鐵路人的奮斗歷程。
中國鐵道博物館 0號機車
文/圖 柴 娜
在中國鐵道博物館東郊展館有這樣一臺蒸汽機車。車身上有一個“0”字,因此得名0號機車。這臺機車的全長只有4.75米,設計速度每小時20公里。它是中國目前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蒸汽機車,并曾在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上使用,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1882年清政府購入這臺機車,后來,機車一直停放在唐山機車廠,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被砸壞。1980年唐山機車車輛廠將0號機車修復。2002年中國鐵道博物館東郊展館開館前,0號機車被運回北京,并在東郊展館展出。
這臺機車作為中國首條官辦鐵路留下的唯一大型可移動見證物,對研究中國鐵路發展史、鐵路機車史等都有著特別重要的價值。
廣州鐵路博物館 “飛輪”徽章
文/馬 鑫 邱育蓮 圖/馬 鑫
在廣州鐵路博物館1號展館的玻璃展柜里,一枚銀光閃閃的徽章靜靜陳列。這是中國鐵路現存最早使用的標志——“飛輪”徽章。這枚徽章誕生于1919年,造型為一個機車動輪兩側插上飛翼,背面“CHINA”的銘文在燈光下折射出歷史的光暈。百余年前,“讓鐵路插翅騰飛”的愿景凝固其間,記錄著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足跡。
徽章的亮相,源于一位退休鐵路職工半生的執著。年輕時的袁廣平酷愛收藏鐵路老物件,曾向父親請教鐵路最早的路徽是什么樣子。當見到父親手繪的“飛輪”圖案后,一顆尋夢的種子便種在了他的心里。這一找,就是十年。
在廣州鐵路博物館,有2000余件展品都是袁廣平捐贈的。泛黃的車票、斑駁的信號燈……每件藏品背后都是他輾轉鄉野、多方聯系、熬夜翻查檔案的身影。
如今,“飛輪”徽章每日與參觀者展開跨越世紀的對話,講述著一個關于堅守、傳承與追夢的鐵路故事。
云南鐵路博物館 SN型29號寸軌蒸汽機車
文/周 濤 徐 榕 圖/周 濤
云南鐵路博物館北館收藏著一臺SN型29號寸軌蒸汽機車,是國家一級文物。機車由美國費城鮑爾溫機車廠1923年制造,長15米、寬2.4米、高3.12米,軌距600毫米,設計最高時速45公里。1926年起,它曾經作為主力型機車,在云南個(舊)碧(色寨)石(屏)鐵路上承擔運輸任務。
1915年4月,一條完全由民資修建、民辦民營的鐵路——個碧石鐵路破土動工。個碧石鐵路全長177公里,采用600毫米軌距。SN型寸軌蒸汽機車鋼材優良、重心低、馬力大、運行平穩、耗煤少,非常適合個碧石鐵路地形復雜多變的情況,是個碧石鐵路最具代表性的機車。值得一提的是,29號寸軌蒸汽機車的車況良好,直至1990年底寸軌鐵路全線停運,才在原開遠機務段停止使用。
隨著云南鐵路日新月異的發展,云南寸軌鐵路運輸功能已大幅弱化,逐漸淡出歷史舞臺。但鐵路歷經百年風雨,積淀的豐厚歷史記憶并不會消逝,SN型29號寸軌蒸汽機車就是那段歷史的重要見證物,也是珍貴的鐵路文化遺產。
膠濟鐵路博物館 原膠濟鐵路濟南站
文/李錫秉 陳宇舟 圖/趙 欣
膠濟鐵路博物館所在的建筑,原為膠濟鐵路濟南站,始建于1914年,2013年被公布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走進這座博物館看展品,可謂是在文物里面看文物,這種感覺十分特別。而如此規模的在原地,以原物、原貌建起的鐵路博物館,也是獨一無二。
抗日戰爭期間,膠濟鐵路濟南站見證了那個時期中國人南下的歷史。由于津浦鐵路部分中斷,梁實秋、沈從文、梁思成、林徽因等知名作家、學者都是設法取道天津,乘船至煙臺或青島后,沿膠濟鐵路到濟南,再轉津浦鐵路南下。在當時,膠濟鐵路成為民眾躲避戰亂的“生命線”。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原膠濟鐵路濟南站曾長期作為濟南鐵路分局辦公樓使用,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底擴建成為膠濟鐵路博物館,承載著膠濟鐵路的百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