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鐵道綜合技術研究所網站2024年12月報道】為實現“以技術創新為鐵路發展和實現富裕社會做出貢獻”的愿景,日本鐵道綜合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鐵道綜研)制定了“日本鐵道綜合技術研究所2025—2029年度科研發展規劃”。該規劃將緊隨社會和技術等外部環境的變化,深化應對自然災害的韌性研究以進一步提升鐵路安全性,推進數字化技術在全部研發專業領域的廣發應用以進一步提高鐵路生產效率,力求鐵路系統性創新。
該規劃設定了四大“研發目標”,一是對激化的自然災害的強韌化等的“安全性的提高”,二是列車自動駕駛升級和維護省人化等的“生產效率的提高”,三是鐵路系統的脫碳化等的“與環境的協調”,四是車輛和車站的舒適性提高和旅客流動預測等的“便利性的提高”。此外,還設定了三大“研發支柱”,分別是面向鐵路未來的前瞻性技術研發、滿足現場需求的實用性技術研發、鐵路的基礎性研究,并圍繞這三個方面提出了重點任務。
(1)面向鐵路未來的前瞻性技術研發
以5年為基本研究時限,開展符合鐵路公司需求和社會發展變化趨勢的課題研究,施展鐵道綜研優勢專業領域和特色裝備的能力,發揮鐵道綜研綜合實力。
— 抵御自然災害的韌性。根據災害發生時的事件分析,針對不同種類、規模的自然災害,構建定量且統一的指標合理評價防災對策效果。同時提出災害發生時的替代運輸計劃、對應多個災害種類的線路內障礙物檢測方法、積雪條件下的運行限制方法及低成本路堤防震防雨對策技術。
— 列車自動駕駛升級。開展利用ATS-Sx、GNSS、慣性傳感器等的列車絕對位置檢測技術研究,研發適用于區域鐵路的低成本GOA2.5自動駕駛系統。此外,開展對GOA3及以上等級自動駕駛所需全面安全保障功能要件的體系化研究,構建評價方法的同時利用既有鐵路自動駕駛系統基礎技術研發替代目視的前向識別技術。
— 鐵路維護省人化。基于各系統業務的實際情況,開展基于綜合分析平臺的鐵路維護業務的省人化研究,提出部件檢查和更新周期的合理設定方法,輔助優化維護方法及編制維修計劃;開展軌道維護業務的省人化研究,構建基于車上測試數據的軌道數據庫,實現軌道狀態修及軌道檢查周期的合理化;開展橋梁維護業務的省人化研究,實現基于各種檢測設備的橋梁性能評價和基于老化預測的橋梁維護體系化。
— 鐵路系統脫碳。開展內燃-電動車組牽引系統高效化、車載蓄電池小型輕量化研究,以實現車輛運行更加節能。此外,推進混合動力牽引及氫動力牽引等非化石能源動力系統關鍵技術研發。
— 鐵路固有場景仿真。通過在數字空間上再現鐵道綜研特色試驗設備的數字試驗機,闡明橫風下的車輛空氣動力學特性、運行車輛周圍的空氣動力學現象及蛇形運動的機理。此外,通過耦合分析及高度數字仿真技術,開展考慮磨耗形狀的弓網動態分析,因地震、降雨引起的路基滑動分析,及鋼軌波狀磨耗發生發展機理分析等。
(2)滿足現場需求的實用性技術研發
積極開展有助于解決現場各種課題的實用性技術研發。在提升安全性方面,開展防災系統、故障-安全系統等研究;在提升生產效率方面,開展維護及建設工程的省人化、低成本化研究;在提升環保性方面,開展鐵路脫碳化,車上、車站、沿線環境的改善等研究;在提升便利性方面,開展新干線提速、優化旅客服務等研究。
(3)鐵路的基礎性研究
積極開展作為鐵路固有技術及其創新源頭的基礎性研發。在機理分析和預測方面,開展自然災害預測、車輛走行安全性、基于人為因素的安全輔助管理等研究;在檢測和評價方面,開展檢測升級、故障評估高效化自動化等研究;在新技術、新材料方面,開展數字綠色轉型、材料循環利用等研究。
(來源: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